不吹不黑!環境監測領域,才是真正的“王者”
受環境訴求的驅動,在市場不斷放量的利好因素下,環境監測板塊無疑成為2018年環保整體產業鏈的亮點。
環境監測行業持續升溫,一方面源于《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方案》等多部環境監測政策的出臺,構建了我國環境監測基本框架的同時,也將有效提高監測行業規范性,與大氣、水、土壤等具體領域的考核時點相匹配。
在“量化考核、量化追責”的高壓態勢下,對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控、省控污染源監測點顯著增加。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國家在環保領域的持續投入,環境監測系統得以全國范圍不斷推進。
不同于工程類行業,環境監測主要由上游硬件&軟件,中游監測儀器、監測系統,下游儀器維護、設備運營商組成,這也決定了產業鏈整體靈活度較高、業務鏈條短、交易成本低、準入門檻較高。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74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950億元。
更為利好的消息則是,在已披露2018年業績預告的相關個股中,聚光科技、先河環保、華測檢測等行業翹楚均交出亮麗成績單,利潤實現大幅增長。
在聚光科技2018年度業績預告中,公司預計2018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02億元—6.64億元,同比增長34%—48%。同樣表現搶眼的還有先河環保。根據公布發布的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4億元—2.82億元,同比增長30.00%—50.00%。
另據此前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從2018年起,生態環境部將用三年時間對監測機構、排污單位、運維機構的監測數據質量進行檢查。同時,環保督察的常態化將會持續提高對地方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需求,督查組的整改決策、反饋問責需要有環境監測數據作為支撐,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設備持續受益。按照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預測,到2020年環境監測有望實現900—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五年復合增速約為20%。
環境監測要素從大氣擴展到水質,監測網絡從傳統的“三廢”監測發展為覆蓋全國各省區、涵蓋多領域多要素的綜合性監測網。
根據細分板塊來看,水質監測方面,以污水處理或者河道治理為代表的傳統“末端治理”模式正在向“全流域治理”推進,這也在水域生態在線監測、水污染應急預警方面形成了巨大的投資體量。
大氣監測方面,則側重于農村監測網的搭建。業界普遍指出,在國家生態環境部開展城市空氣質量排名的考核排名壓力下,部分省市開始將空氣質量考核排名下沉到對鄉鎮空氣質量考核,進而開始建設鄉鎮站空氣監測項目。按照2%的鄉鎮采購大氣監測咨詢服務,每年服務費200萬元計算,則鄉鎮一級的市場空間在13.6億元/年。這其中,網格化監測有望成為鄉鎮監測點布局的主流。
而與水和大氣環境監測這兩大傳統板塊相較,各級土壤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和力量相對薄弱。但在未來兩年內,土壤監測設備及運營總額有望達400 多億,其中設備投資190億元左右,每年的運營投入在50億元左右。從水、大氣環境治理引入第三方監測的情況來看,未來土壤環境治理引入第三方監測機構是必然的趨勢。
就監測設備運維而言,2017-2020年全國需運營的點位約為6000個,每個點位約5萬元/年的運營費用,預計運營市場空間在3億/年。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隨著監測數據質量愈發嚴苛,基于價格更低、易于維護、運行穩定、適應惡劣環境等多重條件的環境監測設備,下一步也將趨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發展。
隨著環境監測行業風氣的改變,我國環境監測市場也許會迎來新一輪的大洗牌,整個行業的技術和服務進一步提升。目前存在于環境監測市場中大量規模較小、為降低成本而不規范生產運營的監測及運維公司將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